Couverture de 風土策展人

風土策展人

風土策展人

De : 風土策展人
Écouter gratuitement

À propos de cette écoute

您的專屬風土策展人,為您剖析每寸土地背後的人文記憶、時空變遷與生活紋理。本頻道由人類策展人與 AI 夥伴協作,旨在為您帶來最全面的地方知識庫。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個人
Les membres Amazon Prime bénéficient automatiquement de 2 livres audio offerts chez Audible.

Vous êtes membre Amazon Prime ?

Bénéficiez automatiquement de 2 livres audio offerts.
Bonne écoute !
    Épisodes
    • EP.006 花崗岩、平流霧、擺暝與藍眼淚:深度探索馬祖的剛柔島嶼風情與韌性
      Aug 6 2025
      花崗岩群島:連江縣風土深度描繪 序言:花崗岩與霧的島嶼 在臺灣海峽的西北方,閩江口外,散落著一串由堅硬岩石構成的島嶼,它們是連江縣,世人更熟知的名字是馬祖。與其說它們是「灑落在太平洋上的一串珍珠」,不如說它們是遠古地質力量鑿刻出的花崗岩碎片,堅毅地矗立於海濤之中 。這片群島的風土,交織著兩種看似對立的元素:一是構成其骨架的億萬年花崗岩,賦予了它嶙峋剛毅的形貌;二是每年春夏籠罩其身的縹緲濃霧,為這片硬朗的土地披上一層神秘而柔和的薄紗。 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連江縣獨特的「風土」,闡述其億萬年演化的地質、充滿挑戰的氣候、特定的遷徙歷史與長期的隔絕狀態,如何共同編織出一種堅韌而富有層次的文化。從鑿石為屋的民居、眾神共歡的祭典,到獨樹一格的飲食,乃至全球矚目的生態奇蹟,這趟旅程將從島嶼的筋骨深入其人民的靈魂,描繪一幅完整的風土畫卷。 第一章 島嶼的筋骨:地質與氣候的肖像 地質的創世紀 馬祖列島的命運,從一開始便由其地質所決定。它們並非自始即為孤島,而是與亞洲大陸板塊相連的丘陵。直到約一萬年前,末次冰河期結束,全球氣溫回暖導致海平面急劇上升,淹沒了低窪地帶,才將這些高聳的山丘塑造成今日的群島樣貌 。這段地質歷史,為馬祖定下了「連結與分離」的永恆主題。 群島的基岩主要是中生代(約1億6千萬年前)形成的火成岩,特別是花崗岩,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花崗岩帶向東的延伸 。這種古老的花崗岩雖然在大陸沿海相當普遍,但在臺灣地區卻極為罕見,賦予了馬祖獨特的地質學意義 。然而,馬祖的地質故事遠比單純的花崗岩來得複雜。它是一部由多次岩漿活動寫成的史詩,在不同島嶼留下了多樣的岩石紀錄。年代較古老的「白沙花崗岩」構成了南竿、北竿部分地區及東莒的基底;較年輕的「橋仔花崗岩」則在北竿留下了印記。東引島則以獨特的「閃長岩」為主體;西莒和東莒則能見到火山活動遺留的「流紋岩」、「凝灰岩」與「火山角礫岩」。這些多樣的岩石種類,共同見證了億萬年來地殼深處的劇烈變動。 這種以花崗岩為主的堅硬地質,不僅是島嶼的基石,更成為塑造其一切風貌的決定性力量。崎嶇的地勢與星羅棋布的澳口,直接催生了「一澳一村」的聚落形態,居民們在有限的平緩谷地中建立家園。而島上最堅固、最易取得的建材,正是腳下的花崗岩,這使得以石為牆的建築風格成為必然,深刻地定義了馬祖的視覺與文化景觀。可以說,地質不僅是馬祖的背景,更是其命運的建築師,是文化與社會得以在其上發展的硬體基礎。 時間雕刻的海岸線 堅硬的花崗岩地質,經過千萬年海風與浪濤的無情侵蝕,雕琢出馬祖極具戲劇張力的海岸景觀 。這裡的地貌是一部活生生的地質教科書,展現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。高聳入雲的崩崖峭壁、浪濤侵蝕而成的海蝕洞、海蝕拱門與海蝕柱(顯礁)等地景,在列島各處皆可見到 。東引的「一線天」與「烈女義坑」便是絕佳例證,它們展示了岩石中脆弱的節理(裂縫)如何在海水與風力的持續作用下,被擴大成令人震撼的深邃溝壑與懸崖 。 然而,在這片雄奇壯闊的岩岸之間,也點綴著些許寧靜。無數個三面環山的澳口,成為天然的避風港,而在部分灣澳,海浪的堆積作用形成了珍貴的沙灘、礫石灘或卵石灘 。這些柔軟的灘岸與剛硬的峭壁形成鮮明對比,共同構成了馬祖海岸的豐富樣貌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主要島嶼中,唯有東引全島不見沙灘,更凸顯其地勢的險峻 。 四季與第五季:霧 馬祖的氣候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,深受季風影響,四季分明 。冬季,強勁的東北季風帶來濕冷的空氣 ;夏季則相對炎熱,降雨較少 ;秋季氣候最為穩定宜人,天高氣爽 。然而,除了春夏秋冬,馬祖還有一個不成文的「第五季」——霧季。 每年2月至5月,馬祖會被濃厚的平流霧所籠罩 。其科學成因是,春夏季的南風將溫暖潮濕的海洋空氣吹向馬祖,當暖濕空氣與溫度較低的大陸沿岸海水及島嶼接觸時,水氣便凝結成霧 。這霧氣極其濃厚,厚度可達數百公尺,能將整片列島吞噬其中,持續數日不散 。 這季節性的濃霧不僅是天氣現象,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與心理力量。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影響著居民的生活,頻繁導致航班取消,將島嶼與外界隔絕,帶來一種身不由己的孤立感與不確定性 ...
      Afficher plus Afficher moins
      12 min
    • EP.005 深入宜蘭風土:水土交織形塑的蘭陽故事與智慧
      Aug 5 2025
      蘭陽心象-一幅由水與土交織的畫卷 序章:蘭陽心象-一幅由水與土交織的畫卷 當旅人循著北宜公路蜿蜒而上,穿越雪山山脈的蒼翠,必然會經歷一段令人屏息的地理展演。這便是著名的「九彎十八拐」,一段幾近垂直的陡降,將海拔近千公尺的山脊,驟然傾瀉至海拔僅數百公尺的平原邊緣 。每一次轉彎,視線都在山壁與谷地間切換,直到最後一個彎道豁然開朗,一片廣袤無垠的綠色三角洲,如上帝遺落的翡翠,靜臥在群山與大洋之間。這,就是蘭陽平原。 這片約330平方公里的土地,三面為雪山與中央山脈所環抱,僅在東北方敞開胸懷,迎向浩瀚的太平洋 。遠方的海平線上,龜山島以其永恆不變的姿態,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。它不僅是地理上的座標,更是蘭陽子民心中一座文化與氣象的燈塔,島嶼上空的雲霧變幻,預示著天候的陰晴,牽動著農漁的作息 。 這幅初見的景象,已然預示了宜蘭風土的全部母題。那無所不在的水氣,時而化為纏綿的細雨,時而匯成豐沛的湧泉,滋養著土地,也塑造了人們的性格與生活方式。那獨特的聚落景觀,農舍如棋子般散落在水田之間,講述著一段人與水和諧共存的歷史 。更深處,是層層疊疊的記憶,從最早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家園的噶瑪蘭族,到後來渡海而來的漢人拓墾者,他們的故事,都已深刻地烙印在這片由水與土共同織就的畫卷之上 。從山巔俯瞰的這一眼,不僅是視覺的震撼,更是一場歷史與地理的交會。這條險峻的山路,曾是隔絕內外的天險,守護著噶瑪蘭人數百年的安寧 ;而今,旅人輕易的穿越,本身就是一場對歷史邊界的跨越。蘭陽平原的風土故事,便從這場壯闊的地理揭幕開始。 第一章:滄海桑田-蘭陽平原的塑造之力 蘭陽平原的誕生,是一部交織著巨大地質力量與全球氣候變遷的宏大史詩。傳統的地理學解釋,常將其簡化為一個由蘭陽溪沖積而成的扇形平原 。然而,當我們深入探究其地貌細節時,一系列科學謎團便浮現出來,挑戰著這個看似簡單的答案。平原並非典型的扇形,而是呈現一個指向太平洋的等腰三角形;其西緣緊貼雪山山脈,形成一道異常陡峭的崖坡,暗示著斷層的存在,卻又缺乏明確的地質證據 。更令人費解的是,作為主角的蘭陽溪,水質清澈,含沙量遠低於台灣西部的河流,似乎不具備獨力搬運如此巨量沉積物、填海造陸的能力 。 解答這些謎團的鑰匙,隱藏在更深邃的地質時間與更宏大的板塊動力學之中。蘭陽平原的真實身分,是一個因板塊運動而形成的沉陷盆地。此處正位於沖繩海槽向西擴張的末端,巨大的張裂力量使得此處的地殼向下「撓曲」或陷落,形成了一個如同大碗般的凹陷構造 。這個巨大的「碗」,為後續的沉積作用提供了完美的舞台。 這場地質大戲的劇本,由末次冰河期以來的全球海水面變化所主導: 大約在兩萬年前,正值末次冰期鼎盛之時,全球海平面遠低於今日。此時,劇烈的板塊活動與斷層破裂,將大量的古沖積扇礫石與粗砂沉積物,填充到這個初生的盆地之內,奠定了平原深厚的基底 。 時間推移至大約8000年前,冰河期結束,全球冰川融化,海水面急劇上升。洶湧的海水長驅直入,將整個蘭陽平原徹底淹沒,形成一個深邃的海灣。當時的海岸線,退縮至今日平原最西側的山麓地帶,古老的沖積扇也被迫退回山邊,平原的底層,覆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海相沉積物 。 到了約6000年前,海水面趨於穩定。此時,蘭陽溪與平原周遭的諸多河流,挾帶著從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沖刷而下的泥沙,開始了漫長的填海造陸過程。由於平原周圍山勢陡峭,物源供應充足,堆積作用極為迅速,海岸線以驚人的速度向東方推進 。 從3000年前至今,伴隨著一次快速的海退,海平面下降,為河流提供了更強的下切與堆積能量。新的沖積扇在舊的三角洲之上再次發育、延展,最終塑造出我們今日所見的,由數個大小不一的沖積扇(如頭城、礁溪、蘭陽溪、羅東溪等沖積扇)所共同構成的複合式平原景觀 。 因此,蘭陽平原並非單一力量的產物,而是地質史上三股巨大力量——板塊張裂造成的「沉陷」、河流帶來的「堆積」、以及冰河期引發的「海進海退」——相互拮抗與協作的動態結果。這片看似平靜安穩的土地,其本質是建立在永恆的變動之上。這段滄海桑田的深刻記憶,不僅解釋了平原獨特的三角形狀與地質構成,...
      Afficher plus Afficher moins
      9 min
    • EP.004 穿梭雨港迷霧:基隆的山海、歷史與韌性,一段關於和解與生猛的深度對話
      Aug 4 2025
      港都之魂:一趟基隆的風土紀行 序章:雨與海的氣息 要理解一座城市,有時得從它的氣味開始。基隆的氣味,是海風帶來的鹹、漁船引擎吐出的淡淡柴油、以及終年不散的雨水濡濕了柏油路面後蒸騰起的一絲涼意。閉上眼,便能聽見遠方港灣傳來的悠長汽笛,沉穩地劃破雨絲編織的寂靜;睜開眼,是籠罩在山嵐中的墨綠山巒,以及映照著霓虹燈火的濕漉街巷。這不是一座用陽光定義的城市,它的靈魂,浸潤在雨水與海潮之中。 基隆的風土,並非存於單一地標或某段輝煌歷史,而是源於一場永恆的對話——在環抱一切的港灣、禁錮著城市的山脈,以及那彷彿永無止境的雨水之間。這三股力量,不僅雕塑了基隆的地理輪廓,更深深刻畫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軌跡、文化肌理,乃至於居民內心的集體潛意識。從港口迎來的第一批移民,到礦坑深處的汗水與悲歌;從廟口蒸騰的食物香氣,到藝術家筆下那抹憂鬱的藍。這一切,都與山、海、雨密不可分。這趟風土紀行,便是要深入這場對話的核心,探尋那深藏在雨霧港都中的獨特靈魂。 第一章:地與雨——自然的雕塑 港灣的懷抱:以水為心的城市 基隆的命運,從一開始就由其獨特的地理格局所決定。它坐落於台灣的最北端,北面直對著浩瀚的東海,外有基隆嶼與和平島作為天然的屏障 。這座城市最核心的特徵,是一個深入市區心臟地帶的天然深水良港。這在世界港灣城市中極為罕見,港區並非位於城市邊緣,而是與市民的生活空間緊密交織,成為城市景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。 城市的發展,完全受制於此地理現實。基隆的東、西兩側分別被基隆火山群與五指山山脈所環繞,全市超過百分之九十四的土地是山坡地,平原極為稀少,主要集中在港灣沿岸及基隆河河谷的狹長地帶 。這樣的地形,註定了基隆無法像平原城市那樣向四周擴張,只能沿著港灣與河岸,在山與海的縫隙中尋求生存空間。住宅區被迫沿著陡峭的山坡興建,形成了層層疊疊、櫛比鱗次的獨特城市樣貌 。旭川、南榮河、西定河、田寮河等水系,如同城市的血脈,蜿蜒穿梭於丘陵之間,最終匯入港灣,進一步定義了聚落的分布與走向 。 這種「地形即天命」的格局,塑造了一種強烈而無法迴避的感官環境。在基隆,港口並非一個特定的工業區,而是城市的中央廣場,是市民每日生活的背景。遠洋貨輪的汽笛聲、碼頭起重機的運作聲、漁船歸航的引擎聲,都融入了城市的日常交響樂。海的氣味,混雜著魚腥與鹽分,隨著海風吹遍大街小巷。這使得基隆的市民,無論身在何處,都與港口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密感。 更深層次地看,這種地理格局在居民心中植入了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。環繞四周的山脈,像一雙溫柔而堅實的臂膀,將城市緊緊擁抱,帶來一種被守護、被包圍的安全感,使城市宛如一座天然的圓形劇場 。然而,當目光轉向城市的核心——那片開闊的水域時,感受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開放性。港口是通往世界的門戶,是無數離別與歸來的舞台,代表著流動、變遷與無限的可能性 。這種同時被「封閉」又極致「開放」的雙重性,正是基隆風土的精髓。它孕育了一種獨特的市民性格:既有著島嶼居民的內斂與堅韌,又帶著港都子民的開闊與務實;既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,又永遠將目光投向遠方的海洋。 「雨港」的性格 若說港灣是基隆的骨架,那雨水便是其靈魂。基隆素有「雨港」之稱,這並非詩意的比喻,而是有著堅實氣象數據支撐的現實 。這座城市一年之中平均有超過兩百個日子在雨中度過,年均降雨量高達驚人的3800毫米 。這一切的成因,來自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。每年秋冬季節,強勁的東北季風挾帶著太平洋的豐沛水氣呼嘯而來,基隆正處於這股氣流的迎風坡上 。當潮濕的空氣遇到環繞城市的山脈,被迫抬升、冷卻、凝結,便化作了連綿不絕的雨水,當地人稱之為「地形雨」。 這使得基隆的冬季格外濕冷,陰雨霏霏的日子似乎永無盡頭 。不僅雨量多,降雨日數更是冠絕全台 。全市的年平均相對濕度高達80% ,空氣中永遠瀰漫著一股潮濕的氣息。在冬春之交,濃霧時常籠罩港區與市中心,能見度驟降,嚴重時甚至能讓這座繁忙的國際港口完全停擺 。相較之下,夏季因位於西南季風的背風側,氣候轉為炎熱潮濕,並時常受到颱風帶來的豪雨侵襲 。 雨,對基隆而言,早已超越了天氣現象的範疇...
      Afficher plus Afficher moins
      9 min
    Aucun commentaire pour le moment